行业动态

Wanzefeng

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研究
时间:2024-07-30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海洋强国、美丽中国等重大决策部署,锚定渔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统筹利用岸海资源,建立和推广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养殖模式,实施好“陆海接力、岸海联动”,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调研组前往海南省、福建省和山东省开展了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地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情况,而后对浙江省通过电话访谈、委托当地渔业主管部门人员实地查访、文献调查,了解掌握了当地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情况。

 一、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概况
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是近年来逐渐广泛推广的一种工业化养殖模式,它将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和深远海网箱、工程化围栏养殖结合,根据养殖品种生长对水温的生理需求,在每年春季水温升高至适宜生长温度时,放养至网箱和围栏,秋末冬初水温降低转移至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进行越冬保育,进行季节性交替养殖的一种模式。该养殖模式通过海上天然大水体养殖,鱼类得到提质,体色、体型和肉质更加突出,水产品质量安全更加放心。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不仅带动了成品鱼养殖、成品鱼加工运输、冷链物流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推动了当地海洋渔业产业及配套产业的发展,还能为渔民转产转业提供机会。
(一)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的主养品种
从调研结果来看,山东省适宜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现存及潜在的适养鱼类品种主要包括许氏平鮋、鲑鳟鱼、斑石鲷、花鲈、黄条鰤、大泷六线鱼、红鳍东方鲀及鲆鲽鱼类等,海南省适宜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现存及潜在的适养鱼类品种主要包括东星斑、军曹鱼、金鲳及高体鰤等,福建省适宜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现存及潜在的适养鱼类品种主要包括大黄鱼、石斑鱼、鲈鱼、鲷鱼、鰤鱼、绿鳍马面鲀、鲍及黄带拟鲹等,浙江省适宜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现存及潜在的适养鱼类品种主要包括大黄鱼、三疣梭子蟹、小黄鱼及黄姑鱼等。
(二)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的主要模式
在我国,鲆鲽鱼类、河豚类及石斑鱼等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由于南北自然海区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不同,海水温度变化及海况的不同,“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养殖模式慢慢形成。并随着马面鲀和大菱鲆的陆海接力养殖而逐渐成熟,当前形成两种典型模式:一是近海养殖鱼种+深远海设施养殖成鱼(以下简称为“成鱼养殖模式”);二是深远海设施养殖鱼种+陆基工厂化循环水系统越冬养殖+深远海设施养殖成鱼(以下简称为“循环养殖模式”)。两种模式均是网箱养殖与现有陆基工厂化养殖设施配套相结合,利用两种养殖模式的对接,实现两种养殖方式优势互补,即利用陆地工厂化养殖设施为深水大网箱提供大规格鱼种,完成养殖阶段的越冬,又能起到避免集中上市、调节市场需求的作用,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的工作环节
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模式的核心是深远海养殖,基础是陆基苗种培育,重点在有效衔接。因此必须甄选适宜深远海养殖条件的品种,并对其进行科学选育,能够形成规模化育苗和标粗,以此对接具有超大承载力的深远海养殖设施。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海上输送和成鱼收转功能。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养殖品种相对单一

调研发现,养殖工船和大部分桁架类深远海网箱养殖种类与近岸网箱养殖种类没有差别。养殖工船主要养殖大黄鱼,各地桁架类网箱多以本地常见养殖种类为主,山东省主要养殖黑鲪、花鲈等,福建省大多养殖大黄鱼,广东省主要养殖金鲳、军曹鱼、章红鱼等。唯一例外的是青岛市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的“深蓝1号”,养殖种类为近岸海域无法养殖的三文鱼。

(二)种苗供给还需规范

深远海养殖往往需要批量投入标准化种苗,对种苗质量和供应能力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尚未培育形成专门应用于深远海的良种体系,总体上良种化水平不高,生长性状不稳定,鱼种常携带病原,且缺少适应较高流速和较高海况等级的深远海养殖品种。

(三)饲料供给极不稳定

养殖过程未能完全摆脱鲜活饵料,若干地区出现由于品牌配合饲料配方变化造成养殖物生长率下降、饲料系数增大的现象,由此抬高了企业生产成本。

(四)陆基养殖能力不匹配

深远海养殖设施不论是养殖网箱还是养殖工船承载量都很大,比如浙江玉环中鹿岛管桩式围栏设计大黄鱼的产能为1000t,最小的深远海养殖设施的产能设计也都在20t以上。但目前陆基育苗单位和标粗单位养殖规模都比较小,山东经海海洋发展有限公司一口钢结构的68m×68m×40m智能网箱,养殖包围水体约7万立方米,几乎能容纳完从北往南育苗场的所有许氏平鮋。

(五)物流服务明显不足

深远海养殖配套种苗运输、鲜活鱼货运输能力不足,配套渔港仓储、停泊条件往往达不到规模化生产要求。

三、有关建议

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深远海养殖的自然特点,调研组提出了推进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的八个方面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适养品种培育选择

1.培育适温范围广的品种

沿海海域年温度波动大是限制养殖品种选择的主要因素。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大黄鱼、石斑鱼、卵形鲳鲹等国内主要海水养殖鱼类均不适宜在山东省周边养殖,而鲆鲽鱼类受体型和生活习性所限,也不适宜深远海养殖。因此,深远海陆基适养品种选择的首要条件是适温范围要广。

2.培育生长速度快的品种

受自然条件所限,深远海养殖鱼类的年适宜生长时间为5个月~7个月。因此必然要求养殖鱼类在适宜的水温和水质条件下能快速生长,尽可能在一个适养周期内达到上市规格。

3.培育抗应激能力强的品种

深远海海域海况复杂,且是在有限的水体内养殖大量的生物,养殖生物对环境、对其他养殖生物存在较大的应激;由于目前的投喂技术基本是通过汽传动水面投喂,养殖鱼类需要从水底上浮至水面进行摄食,鱼体对水压力变化的应激也很大;此外,深远海海域气象变化较大,低气压、台风等极端恶劣天气也不适宜投喂,养殖鱼类可能会连续几天不能摄食,这也会给养殖鱼类带来应激。所以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鱼类必然要具备较强的抗应激能力。

(二)开展规模化育苗和标粗

1.建立育苗技术体系,优化管理措施

采用现代化的养殖设备和技术,建立起规模化育苗的生产线,包括育苗池、温控设备、水质管理系统等。确保育苗环境的稳定和优质的种苗质量。加强对育苗过程的管理,包括控制水质、饲料喂养、疾病防控等方面的管理。定期监测和调整育苗环境,确保良好的生长条件。

2.建立标准化的标粗流程

制定标准化的育苗标粗流程,并建立相应的管理规范。包括标粗时间、标粗密度、饲料配方等方面的规定,确保标粗效果、生产效率和与深远海网箱养殖的协调性。

3.建立统一的供苗体系

依托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优势,经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市场调研后,围绕深远海养殖网箱集中区,统筹临近区域育苗企业建立专一供苗体系。发挥全国水产引育种中心养殖新品种引进和隔离检疫技术优势,通过遴选有实力企业合作建立深远海网箱供苗基地。

(三)实施种苗产地检疫措施

1.实施种苗检疫制度

对进入深远海养殖网箱的种苗进行检疫,包括对种苗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进行检测和筛查。建立种苗检疫证书制度,对合格的种苗进行鉴定和认证。

2.建立健全的种苗检疫体系

设立专门的种苗检疫机构或部门,负责制定种苗检疫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检疫工作。建立检疫实验室和配套设备,提供科学、准确的检测手段。

3.加强种苗产地监管和种苗源追溯管理

对种苗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批和备案管理,确保其具备合法、规范的生产条件和资质。加强对种苗生产场所的监督检查,确保生产环境卫生、设施设备完备。建立种苗生产与销售的追溯体系,记录种苗的来源、生产过程、销售去向等信息。一旦发现种苗存在问题,可以及时追溯到具体的生产环节和责任单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四)拓展养殖产品市场供销渠道

深远海养殖体量大,养殖鱼类集中上市难免会造成市场波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这就要求选择市场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品种,或者选择特色鲜明、消费者接受度高的品种。

1.多元化产品线

除了传统的养殖鱼类,可以考虑引入其他养殖产品,如贝类、虾类、藻类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样可以降低对单一品种市场波动的依赖,减少风险。

2.发展深加工产品

将养殖产品进行初加工或深加工,生产成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如鱼丸、虾仁、干贝等,这样可以延长产品保鲜期,拓宽销售渠道,并提高产品利润。

3.培育消费市场

通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增强消费者对养殖产品的认知和了解,培养消费市场。可以组织养殖知识讲座、推出健康食谱等活动,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度。

(五)支持育苗转运设施设备研发

1.配套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支持

建立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机制,为育苗转运设施设备的研发提供专业支持。通过研发智能化的育苗转运设备,实现实时监测水质、温度、氧气含量等关键参数,并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以确保最佳的养殖环境,提高鱼苗的生存率。

2.加强产学研合作

与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育苗转运设施设备的研发工作。通过合作研究、技术转移等方式,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3.优化包装和保鲜技术,建立标准规范

研发新型包装材料和保鲜技术,提高鱼苗运输过程中的保鲜效果。例如,采用透气性好、抗震性强的包装材料,配合低温保鲜技术,延长鱼苗的存活期。根据不同种类的鱼苗和养殖环境,制定相应的运输规范和标准。明确运输过程中的操作细节、水质要求、温度范围等,规范运输操作,确保鱼苗安全运输和成活率的提高。

(六)统筹适养品种长期稳定供应

深远海海域环境较为复杂,适宜养殖规格相对较大的鱼种,从而提高养殖成活率并缩短海上生长时间,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稳定充足的优质种苗来源是进行大规格苗种培育的基础,因此在陆基为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选择品种时要考虑目前育苗技术已经获得突破,并且正在进行优良品种选育的种类。

(七)联合开发系列全价配合饲料

深远海养殖体量大,对投入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非常高,这也是深远海养殖主要的经营成本之一。优质充足的配合饲料不仅能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和机体免疫能力,提高鱼类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而且能减轻养殖对环境造成的负担,保障深远海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深远海养殖鱼类对配合饲料中能量、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需求明显高于陆基、近海养殖鱼类。因此,在发展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优化养殖品种的同时,配合饲料的开发工作也至关重要。

(八)支持陆海接力养殖试验示范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有日照海水良种示范基地和全国引育种中心两个良种示范基地,其中日照海水良种示范基地自建成以来,一直致力于鲆鲽鱼类人工繁殖、原种保存复壮和增殖放流。近年来,在黑鲷、黑鮶和绿鳍马面鲀人工繁育方面有了一定突破。全国引育种中心近年来加强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形成了花鲈“温棚标粗+池塘接力”北方淡水养殖模式,并发布两项团标。为此,调研组建议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两个基地现有成果为基础,针对不同深远海陆基养殖需求,深入挖掘北方淡水养殖潜力,运用好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北京淡水基地已形成的花鲈淡化技术、养殖模式和远途运输技术,以海水基地为“跳板”对接黄渤海深远海陆基接力养殖。同时依托日照海水良种示范基地技术储备在海南省建立南繁基地,保障包括海南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在内的东海和南海深远海陆基接力养殖。